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公司新闻

扒一扒时尚圈那些“接地气儿”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4-05-19 09:16:51 点击次数:

  leyu体育19 世纪前几十年,男装发生了一些变化。这要归功于一个叫乔治· 布鲁梅尔(1778—1840) 的人。

  这个人善于钻营,不断往上爬,引得宫廷圈青睐一种新样式——黑羊毛面料制成的贴身三件套装。有的人甚至还学女人穿加了箍圈的束身胸衣。因为这些极端的做法,这些男子被称作花花公子。

  这是一张《新花花公子》杂志图,是一位不知名的英国艺术家所作。描绘的是法国发型师(右)和助理给一个花花公子系蕾丝。中间的是花花公子,正在呵斥两人没有给他穿好束身胸衣。发型师抱怨他肚子太大。花花公子心中的理想男性体型是宽肩、细腰、健腿,可用垫肩塑造这种沙漏型身材。

  在纽约,干苦力的人一般聚居在下东区。这里房子简陋,通风不畅,没有下水管道,疾疫盛行。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也是这种情况。1850年,英国国教牧师、诗人、历史学家查尔斯· 金斯利写了一本书《恶心便宜衣服》,批判当时的社会。金斯利将服装分包称为“血汗制度”,因为在当时,做衣服很费人工。

  在美国,工人不按工时而按成品计酬。因此,即便有技术,也改善不了生活境遇。1891年,去纽约工厂巡视的人引用金斯利的“血汗制度”,把服装厂称作“血汗工厂”。血汗工厂一般位于小出租屋,或者是低收入者居住的经济公寓。做工的一家人挤在肮脏的环境里吃住起居。孩子也要卖命干活。

  1890 年,丹麦移民、记者雅各布· 里斯用镜头记录下了纽约经济公寓贫民窟里的生活,写成了《另一半怎么生活》一书,详细描述了成衣工如何在经济公寓里劳作、活着:

  一个孩子出天花还没有好,最容易传给别人,却在成堆的衣服半成品里爬来爬去。而这些衣服最终要送到百老汇的商店里出售。一个得斑疹伤寒的人坐在一间屋子里,身边堆着一百多件衣服,正在把死亡令缝在衣服衬里。谁都看不见这一幕,谁也不会怀疑买到手的衣服有问题。

  20世纪30年代,新建服装厂集中在曼哈顿第25街至42 街,位于第六至第九大道之间。人们把这一块地区称作“制衣区”,把南面的部分称作“皮草区”。制衣厂和设计师工作室一般分布在第七大道第28街至38街。因此,第七大道又被称作“时尚大道”。在这里可以看到一架架的衣服从工厂里推出来,顺着街道往下走,一直推到设计室里。所以,“成衣”在美式英语中叫“off-the-rack”,字面意思是“从架子上下来”。

  没有学过裁剪或高级时装定制的昆特首创“迷你”超短裙。但这种裙子完全不适合年纪比较大、身材比较壮硕的女性。

  20 世纪60年代,青春有活力是新女性理想特质。时尚市场主力是做工女孩儿,而不是“二战”前的社交名媛。这可以说是一种革命。商家要去关注的不再是经济条件好的中年人,而是预算有限的年轻人。

  昆特以伦敦旅游景点为时装照拍摄地点,让洋溢青春活力的模特跳跃舞蹈。成衣此时领先高级定制时装,昆特是第一个决定时尚新走向的“设计师”,而非“高级时装设计师”。

  昆特在时尚行业异军突起,说明服装不再是女性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的标志,“时尚不再势利眼”。

  正如我们所穿的衣服可以传达我们的个性和我们希望别人如何看待我们一样,时尚也可以反映出社会的文化和关注。

  《西方时尚文化史》将时尚作为文化环境的晴雨表,从19世纪中期的高级时装创始开始,直到21世纪的数字时代,厘清逆转潮流的主要因素,展示了服装风格如何随着整个社会的重大变化而变化。